1993年,沪杭快递的价格是一单50元,那是初出茅庐的陈德军,在接连栽了几个跟头后,无法招架的“诱惑”。在妹妹陈小英和妹夫聂飞的招呼下,陈德军开始了以杭州为起点,主攻沪杭的快递路。
彼时,陈德军每晚都在沪杭之间的火车上度过,早晨客户没上班,他已经在办公楼前等待送件。最初的艰辛,是后来他记忆中和妹妹每天用以果腹的方便面,以及翻烂的无数张上海、杭州的地图。年轻时的陈德军被人“欺负”过两次,哭过两次。但在当时客户的心里,那个“脸上有两个酒窝的憨厚小伙子”的笑容永远质朴纯真。
最初只梦想在杭州能够赚到5万元钱,回浙江桐庐老家当个“万元户”,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点的陈德军,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后来的申通能在2016年敲响上市的钟声。
一切都像是安排好的。
从1997年开始,为了满足客户收发全国快递的需求,陈德军动员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到全国各地扎根发展。从此,申通的全国版图渐渐展开。
1999年邮电分营后,经过10年快速发展逐渐壮大的民营快递力量开始受到邮政更加猛烈的打压,并在2002年之后达到顶峰。尽管陈德军采取柔性的“疏通”方式避开邮政的锋芒,但仍有一些悲剧成为他心中永久的痛。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陈德军心里再清楚不过,要想把好不容易才干出来的民营快递大旗扛下去,只有变革。所以,2005年,当中国外运找上门来时,双方闪电般“热恋”了。
而在此之前,陈德军更希望和像法国邮政那样的国际巨头合作。但品牌被吞并,是陈德军绝对不能接受的。
如果没有惊涛骇浪,何以称之为大海?
2005年到2008年,是陈德军感觉最痛苦、最艰难的3年。与中国外运的合作无疾而终、在《邮政法》修订的过程中不断博弈,但他没想过放弃,也不敢放弃。上书谏言、徐徐图之…他说,“如果公司只有我一个人,最多再回老家种田。当时,我要给几万人一个好的交代。”
所有的痛苦和压抑,在新《邮政法》出后烟消云散。
可以名正言顺过日子的陈德军如脱缰的野马。2007年8月,申通E物流部门成立;2009年,申通启动“四进”战略。当然,陈德军也没有忽视阵容正在逐渐庞大的B2C(企业对消费者)客户,面对越来越多开始使用网上交易平台的制造商,推出“仓储加配送”的服务。
而此时,加盟模式的掣肘效应开始显现。网点尾大不掉的局面困就着陈德军。不愿意伤害别人的利益——陈德军性格中的这份柔情影响着他对申通全国网点的控制方式,那些割据一方的区域,已是申通总部也无法撼动的“堡垒”。
这让人想起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独栽者恺撒和拿破仑,他们的故事似乎隐含了一种规律,也是对陈德军性格感到遗憾的人们想表达的“坏人”有时比“好人”更适合拯救危局。
陈德军终究还是没有放下。2009年,申通开始将一些具有中转地位的省会城市加盟店改制为直营店。2012年,申通管理层迎来创建以来最大的一次人事变动。陈德军亲自主管公司全国日常事务,包括副总等职务在内,共新任命23名管理者。
让任何一个人在一夜之间把家族企业变成现代企业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陈德军需要时间。
“我自己一直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在任何一个地方,快件都能在天内到达。”
“我们的目标,是在大街上走的只有物流公司和快递公司的人,那其他人在于吗?他们都在等快件!
……
这些熟悉的声音有的已然实现,有的正在靠近。梦归处,来时路。
20多年前,陈德军在全国大力推行加盟制模式,让公司取得了成功,也续存了经验和教训。如今在陈德军国际化的梦想中,加盟制仍然是他认为的最好的撒手。
或敢为人先,宽容仁慈;或杀伐决断,义薄云天。有人曾戏谑,偶尔会好奇陈德军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但至今,似乎无人听说或有幸见过这位佛系“大家长”生气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