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绿色与冷链是未来物流业的发展方向,解除自身困境成为首要
发布时间:2021-04-19
 在我国追求绿色升级和安全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包装垃圾回收、冷链物流需求成为首要问题。

绿色物流成为必然

绿色物流不仅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实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顾客的环保观念、循环包装的再利用、末端回收等。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年底全行业的循环包装箱约为300万个,按照循环周期3天来算,平均每天全行业使用循环包装箱大约为100万个。看起来似乎不少,但相比国内2亿多件的快件量,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通过规定强制推行绿色体系建设,推动包装垃圾回收,加快绿色物流建设步伐,已刻不容缓。

包装“瘦身”,分类回收是关键

根据可行性实践,未来的快递包装,可学习牛奶、啤酒玻璃瓶的回收循环模式。在自提网点加大回收装置铺设,给予主动回收的客户一定奖励,将快递包装纳入城市处理系统,按照属性进行分类回收。

过去几年,我国运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优化包装尺寸,减少填充物、一次性胶带使用,减少二次包装,在“源头上减量”卓有成效。

但在末端,回收包装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若干挑战。

据悉,目前末端回收的包装主要包括循环包装、纸箱包装、一次快递袋等,回收场景包括派送上门、自提点自提、自提柜自提。

目前,由于诸多客观因素,包装难以被快递员回收;企业回收成本较高,缺少客观的社会回收体系。

冷链还应提升软硬件

自从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生鲜农产品供应不稳定等事件时有发生,暴露出冷链物流的诸多漏洞。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冷链物流运输的物品日益增多,需求日益增长。

冷链物流一度被社会热议,但尚不完善的体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这一热点再次受到多位代表、委员的热切关注:

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加强产地仓与冷链物流建设,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加大在冷链领域的基础设施投入,鼓励发展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这些委员们所提出的建议,都属于解决目前最为紧要问题的手段。

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尚存短板。在加工、运输、储藏、分销等环节有效设备不足;在运送过程、运输形态、时间掌控等方面无法保障时效。

这也导致我国在各类产品运输、储存等环节损耗率较高;鉴于此,发展还应从硬件和软件两头着手,提升整体效率。

冷链物流的发展方向

国家应引导冷链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冷库仓储分拣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冷链运输配送的调度优化能力,降低冷链成本。

同时,不断完善溯源技术,健全冷链追溯管理平台,实现全链条可追踪可保障,以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

同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企业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物流集散中心,短时间内形成一批具有全国性和综合性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