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展。消费大众对于生鲜产品的需求量在逐年增长。例如:海鲜食品、进口蔬菜水果等生鲜食物。并且,消费者对于生鲜类食物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倾向于品质更好,更加新鲜的食物。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冷链监控技术的限制,生鲜类食物在冷藏运输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损耗,这会给农产品经营者来带较大的经济损失。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冷藏运输损耗率远远超出了国际冷链运输损耗率的标准,每年我国农产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耗金额数量非常庞大。
想要降低冷链物流运输中的损耗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一个可靠的温度监控系统,但是我国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还在使用粗放式的运输手段,这会引发较多食品安全事故。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产品冷链物流最重要的就是基础设施就是运输设备和储藏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虽然也有一定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还是属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的。缺乏优质的配套基础设施,缺乏规范的保险冷藏运输车辆。
2、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较低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冷链流通率是比较低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高达95%以上,而禽肉类的冷链流通率已经能够达到100%了。而在我国,大部分生鲜食物还是在常温的状态下流通。

3、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不成熟
虽然我国农产品冷链输运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整体的物流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整体农产品冷链物流状态依然处于散、乱、小的特点中。“散”是指我国中东西各自因为经济实力的不同,对冷链物流的建设也不同,各自缺乏协调性。“乱”是指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大小不一,大企业建设标准高,小企业难以达到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小”是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大多还是以小企业为主,缺乏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无法大规模发展。
4、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
农产品冷链物流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和新鲜度,需要更高的物流运输的组织协调性,这也就需要运输信息必须高精度、及时的传输。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缺乏覆盖面广,高效使用的信息管理技术。

三、解决方案
1、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建设投入
基础设施是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够高品质、高效率运输的基础,因此建议应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各地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提升冷库和冷藏冷冻车辆的标准化水平。国家还应加大对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冷库、冷藏车辆投入的财政扶贫和税收优惠力度,帮助其快速发展。

2、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
冷库在建造的过程中会花费大量资金,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冷库实行公共租赁的方式使用,鼓励对冷库有实际需求的企业和物流公司形成合作关系,提高冷库运营效率,降低冷库使用成本。
3、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技术的应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想要提高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信息化水平,提高产品运输质量保证,就需要借用最新的冷链物流监控技术。冷链物流监控技术是基于最新的无线传感技术、GPS地理信息定位技术,对生鲜冷链食品运输过程中的品质控制进行把控。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冷链物流产品的存储、配送、运输三大环节中。帮助物流企业使用非常低廉的成本就可以实时采集冷链产品在运输、配送、存储的过程中的温湿度数据、位置数据、食品质量数据。

当冷链运输产品出现温度、湿度或是产品质量数据异常时,物流监控设备会立刻发出警报,物流管理者在云端平台就可以看到警报数据,并且及时的采取措施,避免产品出现耗损。当物流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撞击或是被开箱时,物流监控设备也会发出报警提醒,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就极大地降低了生鲜冷链食物运输过程中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