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把握历史契机,提升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化水平
发布时间:2021-02-19
 作者│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药商业分会秘书长张凌辉

网络编辑│雨水

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产业要抓住“十四五”规划的历史契机,推动实现产业链升级,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产业概况

通常而言的医药冷链产品,主要包括疫苗、生物制品、血液制品、IVD等产品,其销售占比在我国药品销售占比中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疫苗类冷链产品的储运规模增长尤其明显。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疫苗领域批签发数量约为5. 8亿支,而新冠疫情带来的疫苗增量预计超过30亿支(以每疗程需接种2针测算)。换言之,疫苗研发成功后冷链运输市场的新增量预计在5倍以上;如果加上海外出口市场,全球的冷链储运需求将非常巨大。

由于疫情影响,我国医药企业的常温、阴凉类医药产品的销售在2020年一季度下降明显,但是从二季度开始逐步恢复,部分企业的防疫药品和器械类物资出口激增。从批签发数据看,国内疫苗和血液制品批签发整体上均保持稳健增长态势,行业景气度依旧。

经过此次疫情大考,国家、行业协会、企业都意识到了疫苗冷链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20年7月份,《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下达2020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财社〔2020〕99号)中,明确加强疫苗冷链能力建设。2020年11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药商业分会成为全国医药类协会中首家宣布建立“医药应急配送体系”的行业协会。九州通集团则在2020年半年报中表示:“上半年全集团完成455个冷库建设,冷库面积达39,640.3平米,同时更新二、三级子公司的冷链设备,以使全集团冷链物流全面符合国家标准,为承接疫苗等冷链物流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很多快递物流类企业也深度布局冷链市场和医药物流产业,比如顺丰、京东物流、“三通一达”等。京东物流和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药商业分会于2019年建立了覆盖全国大多数省份的”医药冷链物流专网“。顺丰医药也在全国合作共建医药三方物流企业,2021年1月19日,福建药监局发布公告,顺丰医药供应链(福建)有限公司符合开展药品第三方物流业务的条件和要求。

根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药商业分会的调研,我国规模性医药商业药企的配送业务以自有车辆配送为主,部分业务外包给社会物流企业进行远距离托运。有数据显示,药企的自有配送业务占比约为60%,另有40%的业务是由社会力量进行配送。2020年,我国医药企业自有配送车辆中,专业冷链车辆约为11000辆,比2019年的增长了24%左右。根据行业数据分析,医药冷链市场中使用比例高的车型集中在4.2m-9.6m区间内,尤其是7.6m-9.6m车型的市场使用率接近50%。

二、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产业技术需要提升

多年来,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产业是依附于传统的医药物流供应链产业的。在药企经营中,冷链产品的占比相对较小,因此冷藏库、冷藏车多是以补充性力量的形式存在。在社会物流企业中,从事普药类货运的物流企业占比较大,但是盈利性较低;专业从事医药冷链货品运输业务的企业较少,但是毛利可观。

由于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产业除了必须符合物流行业的规定以外,还必须要遵守医药行业的特殊管理要求,因此从产业技术的角度讲,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持续提升。

必须加速医药仓库和空调技术的科技迭代和智能化突破。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复杂,比如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云南地区、西藏地区的温湿度变化与差异就很大,对医药仓库的技术要求就不尽相同。比如在东北与西藏,冬季就需要做好库内加温的同时实现自动加湿功能,库外要做好管道设备的保温功能;而在我国华东区域,就不存在上述需求。有的药企会把冷库设置在地下室,自动除湿功能就需要提前设计。

需要加快全冷链数据管理和追溯技术的研发。除了冷链仓库以外,冷藏车辆在正逆向物流送货过程中,如何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智慧全冷链管理与追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用户的需求,也是监管的方向。尤其是冷链类医药货品,一旦超出管理规定的失温即意味着药效可能会失效,因此针对冷链货品正逆向物流数据的追溯尤为重要。

针对能耗的科学化管控和技术升级已经刻不容缓。从面前的行业数据可知,冷链库、冷链配送车在医药库房与专业配送车辆中的占比会越来越大,如何控制能耗成本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点。2019年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实施冷链物流绿色改造工程,各领域冷链物流龙头企业集中更换绿色高效冰箱、商用冷柜、冷藏车、冷库等制冷设备和设施;在部分省区,对药企建设低能耗的冷藏库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2019年8月5日,北京市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优先通行政策宣贯会表示,自2019年四季度起,逐步提高4.5吨以下持证车辆中纯电动货车的比例,计划2019年四季度达到25%,至2020年四季度力争达到90%。

三、医药冷链物流面临运营模式的创新

在“十四五”规划中,特意强调了“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当前的医药冷链物流经营模式多是企业自营为主,全国性的仓配网点尚不成熟,更谈不上数字化共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趋势,医药货品的终端配送服务对象除了包括全国各级医院、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以外,已经越来越直接面向患者。有数据预测,受疫情的刺激,2020年我国医药BTC电商的规模将接近1500亿元人民币;而医药冷链货品作为温度高度敏感性货品,其终端直配的难度和技术要求非常大。可以讲,目前中国主要药企和物流企业的冷链尚未形成全国的辐射网,尤其是直接针对C端的冷链物流还很少,C端产品和客户群的开发将会是医药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需求,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药商业分会拟在2021年启动“全国多仓联动平台”计划,即建立协会内部统一的医药三方仓配资源调度平台系统,以开放式的接口将协会内外部药企的仓储与配送资源对接起来,针对全国的仓储、配送需求实现一键式的订单转接和数据追溯功能。这一模式的好处就是可以快速实现建立覆盖全国的专业医药物流网络,同时将各地药企的专业仓配资源和能力协调使用起来,即可以提高医药三方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又可以将仓配资源与各类物流需求乃至C端配送业务结合起来,实现各方多赢的效果。

笔者认为,利用协会的资源与号召力,结合出台医药冷链物流类的行业标准,使用信息技术针对存量资源将各类医药冷链仓配节点整合起来,可以快速实现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的产业化,也符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趋势。(本文发表于《快运物流》杂志2021年2月刊,物流“十四五”专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