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之一。具体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及有效客户反应(ECR)、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技术与观念在我国的物流中将会得到普通的应用。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有效地应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物流的面貌。
2.网络化
物流的网络化有两种含义:一是各个物流企业间、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商业企业之间,甚至全社会之间通过信息网络连接在一起。比如,物流配送系统借助订货系统和数据交换技术,自动向供应商提出订单,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与下游客户完成订货。二是指物流组织的网络化,即组织内部的网络结构。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性,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自动化可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差错等。自动化的物流设施繁多,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导向车(AGS)、货物自动跟踪系统(GPS)等。
4.智能化
物流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更高发展,就是智能化。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仅有自动化是不够的,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线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成为必然。
5.柔性化
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导致生产的柔性化,作为服务于生产与流通的物流业也必将走柔性化物流之路,生产中的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精益生产(LP)等都是为适应需求多样化而形成的制造技术,这其中没有配套的柔性化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物流配送要根据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个性化、快速反应”的特点,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6.标准化
标准化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物流业中的托盘、集装箱等物流工具都是标准化的产物,物流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更是对物流标准化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标准化。物流设备、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必须满足统一的国际标准,才能适应各国、地区之间实现高效率物流运作的要求。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得以壮大发展的基础之一。

7.增值性
物流属于服务行业,它可以提高和增加原有物品的价值,而增加的幅度取决于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与信誉。如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高质量的装卸搬运,降低货损货差;完善的库存养护设施、技术与制度;网络化服务系统;低差错甚至无差错的订单处理系统;高质量的服务承诺等,都能使物品增值。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两大因素:一是社会需求;二是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