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代表天气渐渐转凉。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
白露后,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到来。那么,这个时节开始,冷链运输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一)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全国一盘棋
一是建立冷链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各地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商务、发展改革、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组成,冷链协会和企业具体实施的工作推动机制。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与上级农业部门、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结合土地管理政策,合理安排现代物流业载体建设项目,鼓励通过既有资源改造提升物流用地供给能力,支持新建项目并线规划、综合开发、立体开发。三是形成全国统一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在构建互联网生鲜农产品等冷链物流生态体系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关平台,特别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加强对生鲜农产品供给、生鲜农产品需求以冷链物流布局等诸多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进而为生鲜等冷链物流运输、配送等提供全面信息服务。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优化布局
一是推动冷链物流建设纳入新基建理念。全力支持科创型企业立足冷链基建领域,引导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大力支持行业企业加大对应用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创新应用,让冷链物流充分融入智慧城市、乡村振兴建设之中。二是加快关键性冷链物流基础性建设。大力推进关键冷链设备设施新建及升级改造,给予企业专项资金补贴支持,如拨款购买冷藏车辆和冷藏设备、搭建现代化冷库。特别是加快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解决好这“最先一公里”的问题,降低产品损耗,保障新鲜品质。三是重点加强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以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向冷冻冷藏供应链的上游延伸,使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下游节点与供应链上游的沟通更加顺畅,使商品采购供应更有保障,有效防止供应链断链。
(三)健全法规标准,强化全链条监管
一是建立健全冷链系统技术标准。如冷链能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等,保障冷链物流行业规范经营有据可依。二是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参考国家与地方“分级管理、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发挥现有国家和部门相关检测机构的作用,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并鼓励在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建立相应的检测平台,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快速检测服务。将车辆的温控、制冷设备性能检验纳入综合检验范围,开展冷链运输企业信用评价并建立联合惩戒机制,推进冷链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在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前提下,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冷链相关规则的监督执法力度,夯实“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四)加强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建立冷链“产学研”的促进中心。强化科技支撑,成立由政府主导、科研院所支持、企业提出需求的“产学研”的促进中心,重点解决冷链领域前沿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二是对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进行创新与研发。加强对冷却冷冻、冷藏和信息化管理等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与研发。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新工艺新技术、新型高效节能的大容量冷却冷冻机械、移动式冷却装置、大型冷藏运输设备、冷藏运输车辆专用保温厢和质量安全追溯装置等进行集中攻关与研制。三是加强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创新。鼓励各冷链物流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冷链物流资源、设施、设备、人才等诸多资源的共建、共用、共享,进而在冷链物流“任务分配”方面更具有科学性,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激活冷链企业迸发市场活力。